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复习资料1.城乡规划:以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2.我国的城乡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城市规划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规划(镇的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的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分别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乡、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4.邻里单位的来源:为适应美国1920年后,汽车时代的来临及城市大规模郊区化,是中产阶级的产物。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塑造适合小汽车的空间尺度以及宜人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空间,是邻里单位设计的核心理念。6.扩大街坊的提出:在区段内建立次一级的交通系统,以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随着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道路网格需要扩大和改造,因此,破坏了构成街坊的原有的规划形式,街坊由此得到扩大。7.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的比较:规划原则和邻里单位很类似,在建筑群体布置上,扩大街坊强调周边式,呆板一些;邻里单位强调自由式,活泼一些。8.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方法:TOD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600米)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着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功能社区。TND模式——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规模为16-81公顷,半径不超过400米。可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在3分钟步行范围内,到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5分钟的步行路程,内部街坊间距为70~100米。11.居住区的分级: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14.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人口规模受到总户数和户均人口数量的影响,户均人口是影响人口规模的关键指标。用地规模在指标体系上受到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的控制。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居住区内土地使用强度越高,其用地规模越小,土地使用强度越低,用地规模越大。15.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1)公共服务设施(2)城市管理体制(3)基地自然条件(4)城市规模。此外,居住区的规模还受到住宅层数、城市道路交通的格局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平衡的结果。16.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形成的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制度与组织完善的社会实体。居住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环境设施、社会文化、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生活共同体。邻里,是指在一定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戚、朋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18.居住社区系统及功能: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运营系统;19.居住区规划结构基本形式: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