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开始的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城市化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有形的城市化和无形的城市化(1)有形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具体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过程;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过程。总之,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二、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他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城市的基本特征为:①人口高度集中;②有较强的异质性;③建筑密度高;④社会结构复杂。乡村的基本特征为:①人口相对分散;②有明显的同质性;③建筑密度低;④社会结构单一。三、城乡规划的概念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四、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1、制定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并符合国家《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和具体程序上,真正做到依法制定城乡规划。2、制定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4、制定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5、制定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1五、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1、城市规划编制的两大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1)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3)城市分区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4)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以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3、各层次的相互关系:表现为逐步深化的关系。(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工作程序:(1)现状调研(2)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3)总体规划纲要(4)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工作方法;(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2)确定城市的性质;(2)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4)确定总体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5)确定城市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