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断状语后置句它们句式的特殊主要表现在句子成分的顺序上,这种特殊是相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说的。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这是个基础,是辨别句子是否倒装的参照物,应牢记。在上面的结构式中,可看出,状语是在谓语之前的,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比如:为了突出主谓间的紧凑关系,而把状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即为状语后置。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常见有几种: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的方法:首先,找出句子当中的谓语动词。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后面了。如:1、与备会于当阳长坂。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很明显,以上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会,重、轻(形活用为动词),惑、欺”。会重轻惑欺其次,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成了这种情况:谓+宾+[介+名(代)]。如:得双石于潭上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潭上得到两块石头”。如: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多于南亩之农夫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来充当,“于”、“以”、“乎”也就可看成是判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依据,只是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判断介词结构后置句时,综合考虑,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