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作者:项继权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添加日期:11年04月14日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不过,对于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发展中大国,顺利推进并完成城镇化,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此,我国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主张。对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不少主张,形成了不少共识,但仍存在不少分歧。在我们看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特色”或“中国道路”只能是基于“中国国情”并有助于解决“中国问题”。也正因如此,要回答“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首要的就是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所处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准确把握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才有可能提出有切合实际的解决之道。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如何稳步推进城镇化提出建议。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及其分歧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也展开了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并对我国城市化道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在城市化的道路的讨论中,国内学界和政界一开始就注意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并提出走特殊的城市化道路。1982年12月6日至10日,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委员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组曾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性大问题,为各国所共有,但是,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其‘城市化’道路也各有特点。中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城市化道路当然也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特色。”代表们还对“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进行专门的讨论,普遍认为:“城镇化”与“城市化”是同义语,是对外来语“Urbanization”一词的不同译法。Urbanization是人口从农村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居民点转移的过程。城镇可以泛指市和镇,城市也含城镇的意思,但我国的镇量多面广,从我国国情和科学含义看,运用“城镇化”比“城市化”词语更为准确、严密,主张用“城镇化”的概念取代“城市化”,以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不过,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及如何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迄今为止,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利弊得失及未来的走向的争论愈益激烈,最主要的分歧集中在如下几个问题上:1.“大”与“小”问题:应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重点建设“小城镇”?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国内学界已经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在1982年“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讨论会”上,与代表就强调我国农业剩余人口只能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大力发展小城镇。1983年,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问题”之后,发展小城镇也成为理论界和政策层的主流思想。这不仅是因为庞大的农村人口而“城市供给不足”,也是因为城镇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连接点,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及工业化。特别是在城乡二元化背景下,制度的限制及福利的巨大落差也使发展小城镇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选择。然而,“小城镇论”也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特别是针对上世纪90年代“小城镇遍地开花”,造成城镇功能不全,资源浪费,一些学者提出应“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或“城市圈”等等建议。如尚启君和周炳林等分别从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不同角度分析,提出大城市化模式是最优的城市化模式,我国应走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杨波、朱道才、景治中则通过对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阶段考察提出我国应该选择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的道路。原新、唐晓平等提出“都市圈化: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2.“城”与“乡”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