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潜能,培养习惯,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平泉镇学区吴进龙处于基础教育底座的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奠基作用。作为一个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反思了我县的小学教育,认为我县小学教育太过功利化,近乎杀鸡取蛋,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我们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始终用高考的质量评价观演绎着这样一个等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学生分数,在这样的质量评价观指导下,高考压力不断前移,一年一度的全县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有多少学校在考试前不是早早结束新课,停下其他所有非考试课程,运用“题海战术”、“投机战术”、“疲劳战术”对学生进行一月两月的狂轰滥炸。毕业年级如此,其他年级也“时刻准备着”。每到年度学区或全县质量检测,有的学校的班级里张贴着两种课程表:一种是国颁课程表,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另一种是学校自行安排的复习课表,这个课表安排着语、数、外三科的复习,随机贴在教室里某个不起眼的的角落里,虽然“位置”隐蔽,但作用不小,老师学生全听它的安排,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半天,只允许学习统考科目---语、数、外中的一门,并随时出现两节或多节课连上的情形。在国家三令五申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改的今天,为何这种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屡禁不止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用高考的指挥棒评价小学教育。这种质量评价观把教育狭隘化成教学,教学狭隘化成学生考试分数,“以考分论英雄”成了衡量一所小学教育质量,一个教师教学成绩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搞“片追”(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我们搞的是不折不扣的“全追”(全面追求考分优秀率)。因为“全追”,有多少教师靠拼时间、拼精力(不是拼智慧、拼能力),给学生乱订教辅资料磨练学生分数。年青教师有精力可拼,而那些拼光了精力的中老年教师则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甘做“三等”公民(等工资、等下班、等退休)在编不在岗、顶岗轮岗、常请假、请长假表现出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因为“全追”,有多少小学生享受不到学校的快乐,失去了童年的美好,留下终身的遗憾。孩子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放假,甚至有的孩子盼望着像爷爷一样“提前退休”,有多少孩子享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教材的背景知识,学生越学越愚钝,教师越教越难教。教师的行业形象不断受到家长、社会的质疑和贬损。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大县,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基数大(全县人口多、教师队伍大、学生底数大)如何从一个教育大县转变成一个教育强县,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让小学教育获得长效机制,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全县教育人应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观,开发学生沉睡的潜在能力(即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应该是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改进小学教育工作:一、树立素质教育评价观,把小学教育质量定位在“开发潜能、培养习惯”上。刘坚教授说:“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应该说课改成在教师,而败在错误的领导”,这话不无道理。刘坚教授认为“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很有可能遭遇的仍然是过往模式的统测、统练、统考,仍然是旧有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升学考试制度……都会减缓课程改革的进程”。刘坚教授说的这些现象,在我县岂止是“可能”而是客观的“存在”。观念一变天地宽,作为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校长、学区主任、教育局长要转变观念,做新课改实施的急先锋。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以人(学生)为本,把人的自身素质即潜能的开发,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奠基。目前,我县小学一年一度的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排名,确切的说是学生考试分数排名,给学生、教师、学校造成很大压力,考什么,教什么,艺体教学弱化,甚至取消,三表(课程表、活动表、时间表)不能严格执行。课内外作业量大,课业负担重,科任教师整天和学生泡在教辅资料中练考卷。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些有远见的家长对小学教育失去希望,发展孩子兴趣爱好只能挤时间靠校外的特长培养班,学校中那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不是学校,而是校外特长培养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