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滴中传递爱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如果教师在一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一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何谓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历来是教师师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热爱、关心学生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在生活上,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学生;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指导有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与全面推进,关爱学生突出地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说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师德的核心呢?我以为,在关爱学生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难度最高,教师花费的精力最大。试想,如果教师的每一节随堂课都备成公开课那样,教师花费的精力该有多大?再说,备好课仅仅是上好课的一个方面,还要有教学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要真正上好一堂课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意味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得加重教师的负担。由此可见,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教师是否真正关爱学生的关键,是教师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师德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发扬三种精神:一是拼搏精神,只有拼搏才有可能成功;二是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三是钻研精神,刻苦钻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然途径。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第二,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对学生的尊重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放下教师的架子,视学生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隐秘,甚至学会运用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不同,不去评价孩子的个性,只评价他的做法。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为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喝彩。爱的艺术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感到在劳动中、在付出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应该个别面对每一个个体的人,不仅指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时间上的耗费,更主要是指“爱”,每一个学生对“爱”的不同需求教师都应尽力满足,充满爱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性格健康的人。二、留心细节,关爱所有学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里莎修女,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当人们追问她获得如此伟大业绩的秘诀时,这位瘦小、羸弱的修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