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主讲人:史亚杰第一篇理论篇:蒙氏教育理论第一节蒙台梭利简介及其教育的心路历程玛莉亚●蒙特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的一个军人的家庭。她虽是一位独生女,但思想保守的军人父亲,与出身良好家庭的母亲却不曾溺爱过她,这使她从小就学会了关怀别人,培养出了择善固执的个性。五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将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特梭利开始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2)二十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在学期间修习自然科学及现代语言──为后来她发展语文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植下了良好的学识根底。(3)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特梭利几经奋斗才在二十二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蒙台梭利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廿六岁那年终于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然而,这段艰辛的医学之路却奠定了她深厚的生物学素养,帮助她了解人类成长的生命法则。),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然而,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她只能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也正是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阅读当时塞贡关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精神病诊所的这两年工作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认识到了:儿童智力的低下主要是教育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1898年蒙氏就任罗马国立精神治疗学院的院长。在任院长期间,蒙氏把自己根据塞贡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通过他自身的观察和实验研制出了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应该说,蒙氏在智障儿童的教育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经过她教育的智障儿童,不仅会读会写,而且还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举行的公共考试。正当人们赞扬蒙氏在教育智障儿童所取得的进步时,她又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正常儿童。蒙氏认为:她对低能儿童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因此,她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为此,她辞去了院长的职位,于1901年,再次回到罗马大学深造,研习了生物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及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经过了七年的潜心研修,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初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1906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在圣罗佐区为穷人修建了2栋平民公寓。为教育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幼儿,该协会聘请蒙氏担任公寓幼儿教育机构的组织工作。借此良机,蒙氏于19071月6日年在公寓内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来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三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蒙氏就在这里,又为这些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