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状况调查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交往范围,交往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际问题,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新的层次。因此,互动关系的研究更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活动关系的研究,互动概念的使用涉及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其中就涉及到了幼儿园领域。一、师幼互动现状分析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幼儿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师幼互动的微妙关系,普遍存在教师主宰活动过程的现象。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幼儿接受的水平、程度如何,忽略了幼儿一方的反馈和思考。师幼双方因缺乏情感交流,幼儿在活动中感到被动、压抑和约束,积极主动性受挫。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主要有生活、游戏以及一日教育活动。幼儿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游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而游戏又是幼儿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游戏是幼年生命本质的体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了解各种事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对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引进游戏的意义重大。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特点包括:(1)具有一般师生互动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具幼儿教育的特点。(2)明显的情境性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游戏一般都比较自由,适合幼儿天真烂漫的性格,因此游戏活动比较轻松。(3)一般的课堂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在教师的组织下集体开展的,是正式的。而幼儿园游戏活动则具有非正式和个别化的特点。二、试析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体1、从师幼互动行为看教师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从不同年龄班来说,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幼儿发起的游戏互动要低于教师发起的活动,即便是有互动的行为也是被动接受,教师多半占主导地位。曾经有人对“师幼互动行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教师开启的占67.2%,幼儿开启的占32.8%。显然,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居于更主动和优越的地位。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调控者、组织者,有着明确的“教育计划”,希望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能被幼儿所接受。我们说单独的学习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离开了互动,教育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可见,在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中,老师和幼儿各自发起的互动数量比较少,此外师生互动的总体数量也是一样。通过观察发现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认识欠佳,有的老师认为游戏只是幼儿的玩耍,认为只要提供游戏的材料或者把幼儿安排在区域自主活动不打闹、不来告状就可以了,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觉得和教育没有关系,认识不到游戏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有的教师对自身和幼儿在师生互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也存在问题,认为游戏属于幼儿的自由玩耍时间,应该由幼儿自己去支配,教师不要去干涉。大部分的教师都比较注重安静的教学环境,不主张张扬,认为好的幼儿是文静的、听话的,吵闹的孩子是烦人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玩游戏。因此,在幼儿园的师有游戏互动中幼儿是被动的,因此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些认识上的差异会直接导致教书和幼儿在互动中的角色定位。2、从师幼互动的过程看教师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互动双方地位以及重要性程度的差异都会导致反馈的不同,这直接会对互动的进一步的发展造成影响。可见,对于师生对对方行为的反馈行为和敏感性程度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师幼双方对互动内容的决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出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活动需要对方的反馈,如果没有反馈,那么活动的意义将会失去,也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互动双方对对方行为以及状态的敏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另一方是不是会对发起人的互动行为做出反馈。在游戏课上观察发现,对对方发起互动行为的低敏感程度对互动发起人继续开展以及维持互动行为的动机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