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秋的声音》教案【教材分析】《听听,秋的声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文体是儿童诗歌。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感受秋天,发现秋天的美丽。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借助对秋天声音的描写展现出作者从声音的角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诗中有很多有节奏而又有想象力的地方,语言的运用也很有特点,采用了许多的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富有童趣;对仗的格式很整齐,运用了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充分的体现儿童心中的想象力。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以读促请品味文章的节奏美,学习文中叠词的运用,并能够仿写课文中第一小节诗歌语言运用形式。【学情分析】本文的学习主体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语文的文字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语言文字的积累有了一定基础。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借助想象创新写话。语文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不仅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叠词和含叠词的短语,并借助想象写话,写出自己眼中秋天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在语句仿写中抒发自己的想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引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2.体会课文中叠词的运用,感受语言的韵律美;3.学习课文中对秋天声音赞美的语句,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仿写课文第一小节诗句表达形式。【教学重点】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引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难点:学习课文中对秋天声音赞美的语句,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仿写课文第一小节诗句表达形式。【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勾画词句法、谈话法。【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程序】一、对比导入,引出课题1.出示两个不同的题目,一个是“听,秋天的声音”另一个是“听听,秋天的声音”。请学生读一读这两个题目,说一说他们的差别在哪?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借助学生的回答引出叠词的作用(清脆悦耳,朗朗上口,有节奏感)。2.请学生自读课文,用“~~~~”勾画出课文中的含叠词的短语或词语,并将课文仔细地读两遍,读准字音。3.出示课文中叠词,请学生示范读词语感受节奏美。4.检查朗读,请6个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一个小节。再齐读课文。二、学习课文,品味韵味1.请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几种声音?2.总结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种声音?(黄叶,蟋蟀掸翅,大雁叮咛,秋风歌吟。)3.学习第一二三小节,朗读并展示交流。出示一二三小节内容,请学生自读。并朗读强调,将叠词读得清脆悦耳“听听”“抖抖”“唰唰”“嚁嚁”。请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喜欢黄叶落声的小朋友齐读,喜欢蟋蟀掸翅声的小朋友齐读,第三小节同上。4.引读第四五小节提问:秋天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声音?你从哪个词语看出?(音乐厅)接着引导读第四小节。提问:课文中告诉我们这些声音都藏在了哪?他们藏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朵花里,每一滴水里,每一颗展开的谷粒里。”引导学生想象,填补空白。每一片叶子里有“唰唰”声音;每一朵花里面有声音;每一滴汗水里面有声音;每一颗展开的谷粒里声音。5.当当小诗人,仿写诗歌。秋天的声音,有很多很多,还有哪些声音呢?(蜜蜂嗡嗡,秋雨沙沙。。。)出示句子,填补空白。听听,秋的声音,,“”是。听听,秋的声音,,“”是。请学生展示句子,朗读自己写的句子。三、拓展思考,激发想象1、思考:秋天除了可以听到,还可怎样感受到?(总结:看,画,说,闻。。。)2、扩展补充,学习散文《秋天的雨》3、再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你对秋天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