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一、城市基本概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社会经济(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径流特征洪涝特征(三)水资源状况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开发现状(四)水环境质量状况现状水体环境水源地分布(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供水设施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设施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一)总体规划概述(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供水专项规划节水专项规划污水专项规划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防洪专项规划水系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三、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等。(二)需求分析拟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四、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其他标准参考(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一)总体思路(二)规划技术路线六、市域层面(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二)水生态:梳理水系湿地,严格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将现状河流、湖库、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并通过蓝线、生态红线等强制性措施加以落实。(三)水安全: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开展内涝点和内涝风险防治。(四)水环境:改造城市河道岸线,治理水体污染,修复水环境。(五)水资源:雨污水资源化利用七、城市层面(一)空间管制四区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二)建设用地规模:水资源承载力校核生态承载力校核(三)建设用地布局(四)海绵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结合排水系统及其受纳水体的特征进行(五)分区目标各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与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峰值流量控制目标内涝防治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六)分区控制指标建成区内()“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单位面积雨水调蓄池容积绿色屋顶绿化面积比例:()“净”: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城市污水收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用”: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雨水收集利用量:污水再生利用率替代城市供水比例:()“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建成区外()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保护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城市水源的水质达标率:(七)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生态恢复和修复水源工程设施防洪工程设施八)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八、建设工程层面(一)工程项目布局策略(二)工程措施选择(三)系统分析及方案比选系统分析方案比选(四)主要工程建成区内主要工程建成区外主要工程(五)建设时序和投资安排九、规划可行性与效益分析(一)规划可行性分析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和风险分析与评估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标准技术可行性分析(二)效益分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