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科目九(3)班语文授课人李桂双周次第二周教学时间2016.3.7课题外国诗两首共(1)课时课型多媒体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2、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3、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法:讲述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的感知了这首诗歌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研读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二、资料链接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一、整体感知本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强调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爱情”是无法替代的,总领下文。第二节:铺叙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详细地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场景。二、课文讲解品味第一节:“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品味第二节:热情讴歌了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但我爱……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抒写,把自己炽热的爱国之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品味第三节:诗人将描写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以少有的喜悦和快乐加以歌唱,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画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三、疑难解析1、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直抒胸臆是本诗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四、写作特色首先,想象奇特。他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其次,语言平淡而感情炽热。诗人没有选择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诗兴,而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草原、森林、河流、小路、灯光,还有俄罗斯人民一组组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感情,于平淡中见本色,更显感情的深沉、厚重。修斯:作者简介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整体感知:本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节):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第三部分(第五节):强化突出主题。课文讲解:1、品味第一节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地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品味第二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品味第三节“晨曦中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