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也要讲究艺术摘要:历史课中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厌烦,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要重塑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就必须讲究授课艺术。关键词:兴趣情境灵活多变教学艺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历史课枯燥乏味、生硬呆板气氛沉闷,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目前课程改革中必须重塑历史课堂,研究授课艺术使历史课有鲜活的生命力,还历史课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如何把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好,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已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幽默睿智的语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历史课中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厌烦,目前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历史教师如能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进行授课,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感知历史。比如在讲中共与蒋介石军队实力对比时,教师说道:“美供给蒋介石集团武器、金钱,把蒋介石的军队武装到了牙齿。而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队的中共只是‘小米加步枪’,这些步枪还是‘万国牌’的呢。”一句“万国牌”步枪,既说出了中共的武器多是从日本侵略军、汪伪及蒋军那儿缴获的,又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突出人民军队的伟大,学生会心一笑之余兴趣大增,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幽默睿智的语言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恰恰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乐于进入历史课堂,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师在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内容时,向学生提问:“中国资本主义是什么的产物?”有一学生回答是“明风清雨”,接着有学生喊道“欧风美雨”,“洋风土雨”,“酸风土雨”等等。学生也幽默了起来,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师生的交流,而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二、丰富多彩的手段创设情境教师幽默睿智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语言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查看更多文章,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印象也还是不深。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感观的刺激,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在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抓住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无论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分析多么深刻、精辟,也未必是很理想的历史课。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