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掘本土文化教育功能——和平县下车中学客家文化育人纪实在践行文化育人过程中,下车镇下车中学独辟蹊径,立足客家文化,大力挖掘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发挥其积极地教育功能,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举办乡贤讲堂等,既实现文化育人,又传承下车人文精神。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传承下车人文精神下车镇的文化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在和平县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历朝以来,下车曾出进士4名、举人5名、贡生24名、秀才93名,“一门四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徐定章)”更是享誉全省,被誉为当地尊师重教的佳话。镇境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五眼桥、浰东小筑、紫微宫、进士牌坊等都是有名的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丰富的文化遗产,对后辈学子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它们积极的教育功能。挖掘文化素材,编写乡土教材。在践行文化育人中,该校充分利用上述文化资源优势,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工作小组,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下车文化资源,编辑乡土教材《下车话你知》(暂定名)。至今历时一年多,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出版。该教材就地取材,介绍下车镇风土人情,在和平县是独一无二的。开设乡土课程,传承家乡精神。根据学校计划,乡土教材编写完成之后将在下一学期开设乡土课程,为学生系统的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这一课程,能够使下车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贡献家乡,将勤劳朴素,乐观进取,尊师重教等家乡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家乡的人文精神,必定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实地参观学习,亲历文化熏陶。乡土教材的编写及乡土课程的开设,都不是一蹴即就的。在此之前,该校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五眼桥、浰东小筑、紫微宫、进士牌坊等文化名迹,了解家乡名人事迹,让学生亲身体会厚实的家乡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了历史文化古迹的教育功能。举办乡贤讲堂,推行励志感恩下车镇历来不乏有成就的乡贤名流。古之乡贤,我们通过观其物闻其事得到启发体会,那么今之乡贤又该如何?该校大胆创新,在学校举办乡贤讲堂。所谓乡贤讲堂,即是邀请本镇有名的乡贤到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讲述其经历、奋斗史、家乡观念等等,以此鼓励学生立志成业,感恩家乡,健康成长。乡贤讲堂是该校继编写乡土教材后推行客家文化育人的又一重大举措。百学须先立志。该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励志教育,除了常规教学中的教育引导外,最有特色的便是举办乡贤讲堂。该校举办乡贤讲堂旨在用乡贤的成功经历及人格魅力去激励和感染下车学子,让下车学子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第一期乡贤讲堂为例,该校邀请的是东莞市虎门镇沙角小学校长刘雄山。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第九届东莞市十大杰出青年。刘校长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及生活经验作了以“酸甜苦辣品人生”为主题的演讲,鼓励同学们立志做个有心人、做个健康人、做个读书人、做个坚强人,将来做个成功人。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做人学会感恩。感恩应该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大多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乡贤讲堂是该校感恩教育的阵地之一。首先乡贤回校开展讲座,本身就是对家乡的感恩与回报,同时大多乡贤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对父母、朋友和家乡的感恩情怀。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对于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都是有莫大的触动的。同时,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意感恩教育,如召开感恩主题会议、观看感恩题材影片、提醒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问候,父母生日的祝福等等,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注重行为规范,培养良好习惯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客家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该校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该校主要从统一思想,落实行动两方面着手。其一,思想上高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