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丹麦人。生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幼年未进过正规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帮助下才进入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作家。是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主要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煌;•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下面的生字:乖(guāi)裙(qún)兜(dōu)币(bì)哎(āi)橱(chú)1.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思考题: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1,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1——4)写在下雪的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走在大街上的情景。(5——10)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看到的幻景。(11——12)写小女孩冻死在墙角。3.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分析句子: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交代故事的时间——大年夜。在这个意味着幸福、团圆美好的时间里却是小女孩悲惨故事的开始。环境描写,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与孤独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上面几句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小女孩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没有闲暇顾及自己的天生丽质4.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阅读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填表:,填表:擦了几次火柴?分别出现了什么幻象?反映了小女孩怎样的现实?你读后有什么感受?12345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靠卖火柴赚钱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天里一根火柴没有卖掉,心里的内疚和恐惧使她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极度的寒冷最终使她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一根火柴的热都让她觉得非常温暖,这说明小女孩她非常的冷。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通过对幻觉的描写来说明小女孩非常的寒冷,渴望温暖。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显小女孩的不幸。暖(nuǎn)援(yuán)缓(huǎn)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句话表现了小女孩多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她清楚的知道,火柴一灭,温和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把火柴”。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描写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渐渐地死去。小女孩生活在这个世界史上所得到得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只有推翻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残酷现实美好幻景悲惨死去孤独寂寞无人关怀幸福年夜命黄泉小小火柴燃希望和奶奶飞走了课堂讨论1.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2.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1.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