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验”艺术【摘要】体验,在教学中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用自己的实践感知来验证数学事实,感悟数学真理,留下数学印象的一种数学学习方法.怎样使课堂中学生的数学“体验”有序高效,学有所获,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后教学中必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关键词】体验;新课程;思维新课程教学目标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去“经历”,去“参与”,去“建立”,去“体会”,去“获得”……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了起来.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谈谈几种具体的“体验”艺术.一、低级体验,帮助准确理解概念——避免不感受无印象学生的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课程就强调在学生实际生活基础上开展教学,让学生进行一些实物的观察、比划、抚摸等低级体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淀,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的相关概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学生纸上谈兵,没有感受和印象的情况.案例执教《认识角》时,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角的各部分名称.我问学生:生活中哪儿有角?此时学生的回答基于生活实际,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有的说三角形上有角,有的说书本上有角……我请学生上讲台指一指,学生往点上一指,说:这就是角.这种现象从侧面呈现出学生对角的知识的不完善.我把学生指的点往黑板上一画,学生观察后摇头,这不是角呀,又让我添上了两条射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可以去依次摸摸角的顶点,摸摸角的两条边,准确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刘向有言:“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教师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不如学生看见角的各部分;学生看见角的各部分,不如用手摸摸感受角的各部分才印象深刻.二、中级体验,帮助直观理清思路——避免不形象无分析数学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千奇百怪,有时不是很容易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直观形象地理清所需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感悟并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新课程就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养成,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几人小组模拟生活,进行必要的情景重现、展现、预现等中级体验,把我们的数学题以微电影的形式播放出来,或倒带、或重播、或展示、或预示……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解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避免了学生因为没有形象再现不能分析题意的情况.案例我在教学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时,学生学会了画图这种形象思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他们经常会画错图,解错题.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深切分析理解题目中“相对、相背、同向”的含义.于是在课末,我设计了一组对比题:“①小明和小强两人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强每分钟行70米,20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②小明和小强两人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强每分钟行70米,2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③小明和小强两人从同一地点同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强每分钟行70米,2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请同学们示范表演三种情况:①相向为:②相背为:③同向为:前两种距离为路程和,后一种距离为路程差.学生看了演示之后深有感触,我又请他们每人用自己的两只手手演两个人,回味体验三种行程现象,分析理解题目的思路,动态解题.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纸上的画图实践有时难免会出错,要正确理解不如去试验体会,在“做”的动态教学中对比理解、分析与感悟.三、高级体验,帮助综合演绎推理——避免不试验无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任何一个数学结论或数学规律的得出,首先来源于我们的合理猜想,其次通过具体严谨的推理,在大家反复的验证中归纳总结.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尽量结合具体内容,多创造条件,引领学生提出猜想后进行反复验证,然后大组讨论这种高级体验,给学生提供培养综合演绎推理能力的机会,避免了学生没有操作不能感悟推理有效的情况.案例我们苏教版课本上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