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讨论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政协委员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中国文化报记者郭人旗报道: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在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和公报,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优化文化创意生态环境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些论述和观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的进一步阐述,是中共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说。厉无畏认为,当前,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创新理念、激发创造力、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资源转化能力,并推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完善的产业链,构建由核心产业群、支持产业群和衍生产业群组成的结构系统,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他建议着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氛围,推进构建创造性的教育体制,营造高品质的文化创意生态环境。明确文化强国战略一项战略,体现了国家重点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其实施是对社会力量的一种动员和推动,也是对各级政府工作的要求和评价。全国政协常委袁祖亮认为目前在国家的“四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但还没有明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以便更好地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动员全体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共同奋斗。”袁祖亮说。“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前提是深化改革,积极应对文化发展中的新挑战。”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认为,经过多年改革实践,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应尽快制定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积极迎接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向世界传播,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中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表述多达十几处,既涉及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任务,也涉及政策举措、具体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宗旨意识和坚定意志,使我们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更清、方向更明、决心更大、劲头更足。”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俊良说。目前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普遍提高,投入明显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重大惠民工程成果丰硕,服务项目创新亮点纷呈,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热情不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高俊良认为,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