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内部审计管理内容摘要:现代组织越来越依赖信息,而且朝着知识密集型发展。随着战略联盟的建立、跨国公司和虚拟组织的出现,信息时代新型组织形式的发展改变了组织的目的、职能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执行控制需要。了解和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内部审计管理,展望未来,对于内部审计专业人员而言,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内部审计技术发展;内部审计管理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从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自己又产生大量的信息。来源于外部的信息主要有国内外各种法律法规、经济信息以及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的信息;来源于内部的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政策信息、经营信息、规章制度信息、标准化信息等。其中外部经济信息的资料又包括某种特定市场或行业的经济资料;用于企业生产商品的资料;竞争对手产品开发活动情报等。内部经营信息资料又包括采购资料、销售资料、内部生产过程资料和营业活动资料等等。企业产生、接受并需消化的信息如此之多,为此,多年来,有关人员一直在寻求处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出现、解决了对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快速进行正确的识别、分析、审查、处理和报告的要求。尤其是现代,由于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模糊了系统间、企业间、部门间的界限。审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因而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审计工作,从一个庞大复杂的信息化系统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对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查,以确认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内容、特点、依据、准则、技术及管理不断地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就目前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三种设置方式:内置、合作和外包,不同的配置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就以内置方式来探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技术发展与内部审计管理。一、信息系统的早期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内部审计技术与内部审计管理的影响1941年12月由24位发起人组成的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美国成立,从此,内部审计有了规范化组织。随着社会对内部审计价值增值作用的认可,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技术、内部审计管理已在全球得到飞速发展。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利用计算机进行工资计算成为基于计算机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开端。这一时期,计算机使用打孔卡片作为数据存储和批处理。企业对计算机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尝试着引进了少量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应用于财务、统计、库存等方面以替代人进行计算工作,早期的信息系统这种“新”技术未对内部审计技术产生太大的影响,对系统本身而言,因为输入和输出,打孔卡片提供了一个可视的和可读的纸质审计轨迹,因此较少干扰被审系统的工作。当时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称为账项基础审计,它没有固定的审计程序,直接审查所有会计和财务事务,重点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内审查账技术主要有:审阅法、核对法、盘存法、调节法、函证法、观察法、鉴定法等,而内部审计管理尚处于萌芽之中。由于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多,磁带驱动器取代了打孔卡片,到了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开始蔓延到企业大多数部门,这些部门独立开发了简单的系统,用来改善部门事务处理的效率。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实现了电算化即计算机化,产生的是肉眼看不见存储于磁性介质上(或光介质)的无形信息。纸质会计凭证的电子化使得审计人员在利用传统审计技术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那时人们开始称这种对信息化系统的审计为电子数据处理审计(EDP审计)。二、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技术与内部审计管理的影响为了解决信息化系统快速发展带来的在新环境中开展审计工作时所面临的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对电子数据处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