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文明上网一、正确认识网络(一)网络的特点:(1)信息丰富,传播迅速。(2)开放平等,交互性强。(3)自主匿名,实现虚拟。(二)网络的作用正面作用:1、匿名交往,延伸人际。2、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4、网络求职功能方便快捷、经济实惠。5、娱乐休闲,调节身心。不良影响:1、降低认识度。大量网络信息使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2、影响身心健康。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易导致大学生脊椎弯曲,影响身心健康。3、社会化“不足”。网络社会化是虚拟的社会化,会导致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加剧而影响正常社会化。4、不良信息毒化网络“空气”,如“色情、暴力、六合彩网”等;5、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一名19岁的少年为了要钱上网,不惜用铁锤砸死把他一手抚养成人的奶奶,并在奶奶没有了呼吸之后若无其事拿着钱去上网。6、虚假信息严重影响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如假新闻等7、信息垃圾泛滥成灾,如不少人随心所欲发布信息等总之,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成为我们飞翔的翅膀,也可成为我们精神的鸦片。网络本身并无罪过过倾向,如果过度排斥或依赖网络,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对于网络,我们需审慎对待、适度使用、趋利避害,使其为我所用。二、拒绝网瘾实例:安徽省庐江县。2005年11月14日,年仅16岁的少年胡彬在服用了农药之后,被紧急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到达医院时,胡彬已经生命垂危,两天后,胡彬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胡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胡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之所以一致认为网络游戏是胡彬自杀的罪魁祸首,是因为在胡彬自杀前,曾经在当地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里疯狂地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随后就发生了自杀的悲剧。在抢救的过程中,胡彬向父母讲述了自己11天的出走经历。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胡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开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面,后来,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面,晚上,三个椅子拼起来往上一躺就睡了。这期间没有人过问这个少年的冷暖饥饱。对于胡彬喝农药的原因,胡彬的父亲说:“胡彬在医院讲,爸爸我喝的这农药有剧毒。我问他,有毒你为什么还喝?他说,我喝就是想让你们救不活我。他说我已经玩够了。”胡彬的母亲说:“儿子老对我说,妈,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他说管不住自己的腿,他说也不想气妈妈,不想对不起妈妈,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他说,夜里心里老是想着游戏,老是睡不着,就是想玩。”2005年11月16日,胡彬在死前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杀光!”在病床上,孩子的手还在动,似乎还在打着游戏。(一)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1.对网络过度依赖:上网时间越来越长、上网频率越来越高2.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而被网上活动所控制3.停止或减少使用网络,便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症状。4.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心理满足。5.将网络作为缓解不良情绪的唯一途径,补偿现实中的不足。6.对日常社会性活动,如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等经常逃避7.难以融入现实人群,不能积极体验友。8.明知不能沉迷网络,却不能自控,难以自拔,自我强烈冲突。(二)网络成瘾的原因1、逃避心理:现实生活中压力过大2、补偿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可实现的愿望,到虚拟世界里获得心理满足3、猎奇心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与网络(三)网络成瘾的不良后果1、学业荒废。唐亮是当地一所中学的学生,自从迷上网络游戏以后,他就想尽办法逃学,后来干脆退学不念了,全天候地呆在网吧里,一门心思地玩游戏。2、健康受损。长时间,面对电脑,一腰酸背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血压升高,植物性神经紊乱,生理机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