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21空间数据库操作21.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21.1.1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图21.1.1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在此基础上,地质人员修改完善建库内容,从而降低了建库过程的操作难度。图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说明如果是首次操作,建立空间数据库,其流程如图21.1.3:图21.1.3首次建库一站式流程存在两种情况,需要更新数据库内容:(1)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信息改变;(2)填图单位信息表(地层单位信息表)修正。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如图21.1.4:图21.1.4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系统提供分步骤建库工具(图21.1.5),详见本章各节。图21.1.5分步骤建库流程21.1.3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拓扑重建技术方案如果对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重新拓扑造区,则原先的“地质界线”线文件、“地质体面实体”区文件的属性信息会丢失;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类、对象类有可能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有可能是局部的,如果无法提供自动化工具,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地质人员重新整理的工作量。因此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拓扑重建解决方案,将在建库流程中充分利用“区文件生成Label点”、“合并Label点”、“备份线属性和参数”、“还原线属性和参数”以及“增量继承与更新对象类”等工具,快速更新要素类(图形参数和属性信息)和对象类,在保证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要素类之间严格的拓扑关系一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象类的增量式更新过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要素类之间要求严格遵循拓扑关系一致性,拓扑重建流程见图21.1.6所示。图21.1.6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拓扑重建流程21.1.4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具支撑迭代建库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为了解决建库技术流程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提供了一系列辅助建库工具,用于提高建库效率,并保证数据质量。辅助建库工具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数据动态继承更新工具、属性信息管理工具、数据约束规则检查工具、制图表达与要素类属性融合工具、专题信息提取与服务工具等。(1)数据动态继承更新工具:系统自动从编稿地质图继承地质体面实体、地质界线等空间实体到空间数据库基本要素类,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属性继承到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等对象类中,自动从地质界线提取属性继承断层对象类等技术过程。其中,从编稿原图到空间数据库的继承过程中,实现了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属性结构的标准化继承、编稿原图空间信息(点线区以及拓扑关系)的自动继承、编稿原图结构化公共属性的自动继承,同时通过扩展机制,允许通过交互配置方式实现对个别要素类的手工继承;从要素类属性到对象类的继承是一种增量式过程,允许增量式继承局部更新的要素类属性信息。如图21.1.7所示,箭头左侧为编稿原图阶段的数据文件,箭头右侧为空间数据阶段的数据文件,通过自动继承工具实现了大部分要素类的空间信息和结构化公共属性的自动继承。图21.1.7编稿地质图文件与空间数据库文件的对应关系(2)属性信息管理工具:通过该工具的应用实现了要素类从空间到属性以及从属性到空间的可视化管理,包括对基本要素类的属性信息、综合要素类的属性信息以及对象类的全局管理;提供批量修改属性的辅助工具,快速实现要素类的分类(子类型赋值),为对象类的自动继承提供正确的子类型编码。此过程还提供开放的交换功能,可将要素类属性交换到e某cel等软件中进行属性的统改,并将修改后的属性导回要素类中。(3)数据约束规则检查工具:针对地质体面实体、地质界线之间的空间信息拓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