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赤峰雅乐——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雅乐,一般泛指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据有关史料记载,它源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一直沿革下来至元代随宫廷乐工而流于民间。红山民族艺术团团长李志林介绍说,赤峰地区演奏的赤峰雅乐始于清光绪年间,最先传习雅乐者是当时的赤峰元宝山煤矿主李林梓,后为清末举人董俊先、秀才张朝清。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赤峰民众教育馆(现红山区文化馆前身)馆长李惠清继续操持此事。每逢重大节日、祭日、庙会等均邀雅乐队(当时称国乐队)演奏,李惠清曾在1936年以个人名义石印了当时演奏的国乐曲谱。原红山区文化局局长钱伟臣最熟悉雅乐,他几乎做了详尽的注解。他说,五十年代末特别是六十年代初,市文化馆为使这一在赤峰有着悠久历史且影响较大的当时称之为国乐的曲谱以及演奏活动能传承下来,每周六的晚上都组织过去曾参加过雅乐演奏活动的部分老同志到文化馆集中演习赤峰雅乐。当时因找不到原来石印的曲谱,所以只凭部分老同志的演奏记忆,录音扒谱、练习,当时也只能吹奏几个曲牌,后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听说后专门派人来赤峰和市文化馆的同志一道记录整理了部分乐谱约10余首,并刻印成册,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从此流传在赤峰近百年的这种古乐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红山区政协、文化局于1982年春联合成立了“赤峰国乐抢救小组”,并责成红山区文化馆承担挖掘、译谱、组织排练等项工作这次挖掘整理录制工作得助于自幼酷爱音乐、擅奏雅乐的当时已八旬高龄的张海峰老先生他以非凡的记忆,口述“工尺谱”;得助于年逾古稀的徐俊老人及文化馆、市乌兰牧骑的部分音乐工作者。他们在一起切磋琢磨,反复排练、录制,形成了最初的音响资料。在此基础上,由红山区政协副主席高云华执笔文字部分,李守臣等把“工尺谱”译成简谱,编印成《赤峰雅乐》一书。书中共译24首乐曲。赤峰雅乐演奏时所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箫、三弦、胡琴、云锣、大敖、怀鼓、星、铃、铎、板等,乐队计15人左右。从此红山区第一次有了文字的、音响的赤峰雅乐。我们录制的赤峰雅乐于1984年9月10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向台湾同胞专题介绍了其中的5首乐曲。同年12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又向国内外听众播出,并由高云华同志亲自撰写了解说词。1984年至1987年,《中国广播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新华社香港分社、内蒙古电视台、赤峰人民广播电台、赤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对赤峰雅乐进行了报道或专题介绍。1986年10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通讯社分别用中、英文介绍了赤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峰雅乐的挖掘整理情况。同年中央电视台通过新闻联播播报了赤峰雅乐。这样,终于使流传在赤峰地区近百余年的古乐从塞外赤峰传播到海峡两岸并走向世界。为使赤峰雅乐以其完整的艺术形象跻身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殿堂。1987年,在红山区委、政府的重视下,红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特邀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赵汝德老师将原来录制的赤峰雅乐改编成了《赤峰雅乐套曲》。他根据原来的赤峰雅乐24首乐曲及曲牌的命名和乐曲的基本韵味和格调,重新编为13首乐曲,计四段。第一段《大典》、第二段《四季》、第三段《雁旋》、第四段《龙腾》。改编后的《赤峰雅乐套曲》既保持了其原有的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的宫廷音乐的气度与魅力,又有所发展创新,使整个赤峰雅乐的曲牌格调更高雅、意境更深远、内涵更丰富、旋律更优美、节奏更鲜明、气势更恢宏。最终,《赤峰雅乐套曲》的录制由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演奏,著名指挥家彭修文、赵世及任指挥。录制完成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于1987年7月向全国播放了《赤峰雅乐套曲》,并作为全国广播电台交换的民族节目之一。中国民族音乐资料编辑部决定,1988年12月由珠海特区音响艺术有限公司将《赤峰雅乐套曲》印成盒式带发行国内外。《赤峰雅乐套曲》现已收入中国民族音乐资料东南亚版,并纳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