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无数个固体粒子的集合体。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固体载体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的技术。包合物: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缓释制剂: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控释制剂: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而成药壳型。药典: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药剂学的任务:(1)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3)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5)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7)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药剂学的分类: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医药情报学。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GLP:即《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即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乳剂的稳定性: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灭菌制剂: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无菌制剂: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注射剂:俗称针剂,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注射剂的分类:溶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临用前配成液体使用的注射用无菌粉针剂。注射剂的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3)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4)发挥局部定位作用。(5)注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6)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注射剂的一般质量要求:(1)无菌。(2)无热原。(3)澄明度。(4)安全性。(5)渗透压。(6)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相近,一般控制在4~~9内。(7)稳定性。(8)降压物质。注射剂的质量检查: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热原检查,无菌检查,其他检查。热原:注射后能引起人体致热反应的物质。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热原的性质:耐热性,过滤性(可被活性炭吸附),水溶性,不挥发性,其他(能被强酸强碱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破坏,超声波及某些表面活性剂也能使之失活)。热原的主要污染途径:注射用水,原辅料,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输液器具。热原的去除方法: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反渗透法,超滤法。片剂:药物与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片剂由药物和辅料组成,辅料:片剂内除药物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称赋形剂。片剂的常用辅料:稀释剂(淀粉,蔗糖等),润湿剂(蒸馏水,乙醇)与黏合剂(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等),崩解剂(干淀粉等),润滑剂(分助流剂,抗黏剂,润滑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等)。片剂的优点:(1)剂量准确,含量均匀。(2)化学稳定性较好。(3)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4)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5)可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