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赏《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中时第一次吟诵《春江花月夜》的全篇,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虽然她不是必背篇目,但我仍然经常拿出来诵读。《代悲白头翁》虽是第一次接触,但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两首诗都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今夕对比,来表达人生的悲欢,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在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面。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诗人带着我们走入了那幅梦幻般的美景中。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与潮水共同升起。月光照耀在水面上,滟滟地随着江波跳跃到远方。江水温柔地绕着芳丛,月光下,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有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悬挂在空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首八句写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静谧之下,同时也泛动着盈盈的活力。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是同样的以景起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洛阳城东得暮春景色。繁华的洛阳城到处都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但两者描绘的场景是不同的,氛围基调不同,触发感叹的事物也不同。春江花月夜》的氛围是静谧的,也是壮阔的,置身在那样触及心灵的清明澄彻的美景中,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人的身心都处于无限空灵的状态,仿佛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中,触发诗人感叹的,是澄澈的空中那皎皎的一轮孤月。而《代悲白头翁》的环境是热闹的、动感的,但在热闹中夹着丝丝暮春花落的寂寥。“洛阳女儿好颜色”,面对着漫天飞舞的落花才生出了那许多的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的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落花,逝去的是花的颜色,还是青春的红颜?今年赏花的是青春的我,明年赏花的又会是谁呢?花落了,还会再开,人老了,青春还会重来么?所叹的,是春光的流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悲凉。《《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我们无从知晓。月亮亘古不变一直在那,他经历了什么,遇见过谁,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短暂的生命似乎都不足为道。但在如此美妙的景色中,空有悲情岂不太煞风景!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也算是诗人从这清灵的景色中感悟到的豁达与欣慰吧!因此,《春江花月夜》较之《代悲白头翁》,就更多了一份豁达乐观和清新之感。但《代悲白头翁》中也毫不逊色。“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松柏已被砍伐干枯成了柴薪,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世事变化的必然性。物是人非,“古人”早已“无复洛城东”,而“今人”还在“落花风”中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宇宙永恒,而青春易老,人生易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