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才会有教育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北京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说:“关键是要给孩子们爱的教育,美好情感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绝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关心者,更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呵护者,灵魂的塑造者。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的表扬,它可以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友好的微笑,一个真心的拥抱……一个教师只有满含着对学生最真挚的爱心,才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课堂,爱应渗透于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当然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师不是光有爱心就足够的,我们还应把爱心用得恰到好处,要使学生感受并接受你的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用激励扬起学习的风帆激励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可以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早就向人们昭示: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才。记得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抱怨我们的孩子笨,究其原因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孩子跳跃的智慧光点,不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啊!”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而真正激活学生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是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效能。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身为教师,具有极大的力量,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看来,对学生的不足和弱项,老师如果冷眼相待或一味贬斥,只会让学生更自卑。对学生的长处和强项,要舍得表扬,但还要掌握好“度”。表扬太多,会让学生觉得太“廉价”,起不到激励作用;表扬太夸张,会让学生觉得难为情,甚至以为是挖苦。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刻意地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教育思想才算真正深入到了我们的教育之中。老师,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哪怕是对学生最细微的进步。二、用关爱滋润幼小的心灵教育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方式,应该以尊重主体的权利为宗旨,任何压抑孩子成长、损害孩子权利、违背身心成长规律的做法都是失败的。中国有句俗话:“伤树不伤皮,伤人不伤心。”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如果教师的批评方式不当,就会使他们受到伤害,运用委婉的批评,避免了学生容易产生的无所谓心理和逆反心理,给学生的心灵带去一片清凉的绿阴,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情感的滋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自恶意,就不应该惩罚他。”如果将教师的关爱视为一种资源的话,那么它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因为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教育资源也存在一个分配的问题,对学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优秀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雨露,越发光亮耀眼;待进生,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注;那些中等生是多么渴望老师的关注,他们就像一扇扇尘封的门,如果不去注意,就永远不会了解门里的秘密和神奇;轻轻推开它,则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把爱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爱的雨露滋润着他们的心灵,直到永远!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掌握每个后进生的不同心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针对后进生怕斥责、怕讥笑的心理,在各种场合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决不能讽刺、挖苦。其次,要在他们取得进步之时,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时,要及时、适度表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表现自己的长处。再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后进生设计一些练习先易后难,有梯度,因材施教。作为教师,不要只盯着后进生的缺点,而要用发展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错误,去寻找他们身上闪光点,就会发现每个后进生,都有比较出色的地方。卡耐基说过:“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欣赏。欣赏是一枚火种,能够点燃人心中的希望之火,能够给成功插上一个飞翔的翅膀,能给后进生带来鼓舞和力量。每位教师都应学会去欣赏每一个后进生!三、用文化浸泡求知的学子新课程呼唤新的学校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