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戏引领幼儿学数学《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是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如果将数学教学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一、游戏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游戏融入到数学活动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来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让幼儿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这是不用直观教具,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类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如手指游戏歌《小手变变变》“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变成虫子爬爬爬;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变成小兔跳跳跳;三根手指头呀,三根手指头,变成小猫喵喵喵;四根手指头呀,四根手指头,变成小鸟飞飞飞五根手指头呀,五根手指头,变成老虎嗷嗷嗷”幼儿用左右手一起配合表演,即有节奏的边朗诵儿歌边表演相应的动作。这样的口头游戏既好玩又加深了幼儿对5以内数的认识。在幼儿日常生活的过渡环节中,如喝水和盥洗时、午餐前、离园前都可以进行,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减少了等待现象,可谓是一举多得。2.结合其他领域活动设计数学游戏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于是我将数学活动和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知识,让幼儿在各类游戏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在玩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时,渗透对1-12个钟点的认识,在《跳房子》游戏中,练习1-10的数序;在音乐游戏《抢椅子》中学习比较多少,在《小兔开店》语言游戏中练习数数;在美术活动中用有规律的花纹装饰作品,在绘画脸谱和剪纸游戏中,幼儿学习了二等分四等分等等。这样数学教育内容不是只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渗透到其他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3.结合教学课程设计数学游戏尽管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但是在教师支持下的幼儿游戏已经与幼儿园的课程息息相关了。教师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介入游戏过程、支持游戏进展、观察游戏行为和评价游戏水平,无不在课程目标的观照之下。游戏过程中充满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捕捉这些机会,有时需要及时地介入和引导,有时则需要结合课程,把游戏活动延伸为进一步的教育活动,从游戏中生成出来的教育活动是很有意义的。(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在《给小动物为饼干》游戏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嘴巴的形状和“饼干“的形状,然后在游戏中设置情境,“今天妈妈要带宝宝们去动物园,那里有小兔子、小花猫和小狗,我们把好吃的饼干喂给小动物吃。”幼儿按小动物嘴巴形状喂给相同形状的饼干,看谁喂得快又对。幼儿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情境中进行游戏,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这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如在“三八”节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小兔开花店》的游戏,然后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花,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按类别插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