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课堂小结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和科学技术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的30名赴美留学生合影在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最后一排左起第三为詹天佑)教育和科学技术科举看榜图科举取士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宋代以后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明清时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文章格式。明清科举考试选官简图童生童试院↑试府↑试县↑试生员(秀才)第一名案首廩生增生贡生监生廷试授官任职乡试(三年一试又称秋闱)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次年举行又称春闱)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三年一次)进士第一名状元授官任职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金殿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金殿传胪第一名朝元朝考授官任职教育和科学技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兴办,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科举制——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废除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教育和科学技术京师同文馆,1862年8月由恭亲王奕等奏设,在北京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同时学习天文、化学、物理、算学、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和传播,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教育和科学技术恭亲王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教育和科学技术京师大学堂成立时的门匾光绪帝教育和科学技术↑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校门→办学方针:中西并用宗旨:广育人才讲求时务意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先河教育和科学技术京师大学堂足球队教育和科学技术北京大学红楼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成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红楼为前北京大学校舍之一。教育和科学技术蔡元培(1917—192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私塾教育教育和科学技术蔡元培1868.1.11~1940.3.5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1917~192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核心:“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意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发源地教育和科学技术詹天佑与京张铁路教育和科学技术詹天佑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人,我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学习工程。1905年,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主持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筑路工程。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教育和科学技术1909年10月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时的詹天佑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詹天佑詹天佑测绘京张铁路线时用的仪器(1905年-1909年)教育和科学技术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要经过地势陡峭的八达岭。为了保证列车能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从青龙桥起依着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轨道,来降低坡度。列车在这里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保证了列车安全爬上陡坡。教育和科学技术“詹天佑诞生一百周年”邮票(1961年6月20日发行)教育和科学技术有关詹天佑的书籍教育和科学技术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教育和科学技术侯德榜在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用碱。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发明制碱法。掌握索尔维制碱法的资本家为了独享此项技术成果,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教育和科学技术永利碱厂永利制碱公司,1917年由范旭东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