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洛尔注射液抗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建议》(2021)主要内容B受体阻滞剂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作为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口服B受体阻滞剂已经在心律失常领域广泛应用,安全性和疗效确切。艾司洛尔作为超短效作用的静脉B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但由于其阻断交感神经兴奋,具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降低血压等多重作用,临床应用时常面临既有适应证又有相对禁忌证的情况,临床医生由于过度担心艾司洛尔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一、艾司洛尔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理作用1.药代动力学:艾司洛尔静脉给药分布半衰期(t1/2a)约2min,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5%。2.药理学作用: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高选择性口受体阻滞剂,主要在心肌细胞竞争性拮抗口受体。二、临床应用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窦速主要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无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静息心率增快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窦速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后仍有症状性窦速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B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缺血或甲状腺危象伴窦速等情况时,B受体阻滞剂兼顾病因治疗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当口服B受体阻滞剂不能应用时,可考虑静脉应用艾司洛尔。急性失代偿性收缩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时,窦速往往是一种代偿机制,此时,应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治疗措施达到降低心率的目的,而不是应用静脉B受体阻滞剂。2.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急性期心室率控制:对于大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患者均应控制心室率。房颤/房扑急性期心室率控制目标:初始心室率<110次/min,若仍不能缓解症状可采用更严格的心室率控制,静息心室率<80次/min。•房颤/房扑患者急性期心室率控制的药物选择:(1)不伴心力衰竭、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B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首选用于控制心室率。这两类药物均可迅速起效,B受体阻滞剂在高交感张力状态下有良好疗效,应优先于洋地黄类药物,必要时可联合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室率。(2)房颤合并心力衰竭:1)房颤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此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往往是心力衰竭加重的诱因,p受体阻滞剂通过控制心室率,延长舒张期,可改善HFpEF患者的症状及血液动力学状态,P受体阻滞剂是HFpEF心室率控制的首选药。2)房颤合并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不伴有明显低血压的HFrEF患者可首选静脉P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心室率得到控制。经足剂量p受体阻滞剂应用仍未有效控制心室率时,可联用洋地黄类药物或胺碘酮。不伴有明显低血压的HFrEF患者,除静脉p受体阻滞剂外也可考虑应用静脉胺碘酮控制心室率。禁止地尔硫、维拉帕米用于HFrEF的患者,因其具有明显负性肌力作用。(3)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房颤合并ACS伴HFrEF患者,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首先推荐静脉p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控制心室率,注意监测血压及心功能状态;2)房颤合并ACS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HFrEF和/或心源性休克患者,p受体阻滞剂存在诱发或加重心源性休克的险,应避免使用。可考虑电复律或应用胺碘酮、洋地黄类药物。(4)围术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推荐同步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不合并失代偿性HFrEF的围术期房颤患者,首先应选静脉p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控制心室率,缓解症状并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亦可降低交感神经的过度亢进。若单药无法控制的围术期房颤,推荐B受体阻滞剂联合洋地黄类药物。围术期房颤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可考虑应用胺碘酮。3.室上性心动过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期治疗首先选择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若无效,使用静脉腺苷治疗;若仍无效,对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电活动从房室结前传,经房室旁路逆传)可应用静脉B受体阻滞剂或静脉维拉帕米/地尔硫。当药物治疗不能转复或控制心动过速时,推荐同步直流电复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电活动从房室旁路前传,经房室结逆传),若刺激迷走神经无效,可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对于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