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东莞市小学科学教研会】参评教学设计题目:科学实践“五探”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姓名:何新单位:83330695联系电话:13662858020科学实践“五探”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的第一课。本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模仿声音。每个活动环环相扣,每个实验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由“猜测”、“实验”、“发现”、“解释”串成一条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为以后的“科学”思考问题奠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或乐器等获得了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学生探究学习学的值所在。1【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究科学的快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收集资料、实验、讨论,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什么有关。★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设计研究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利用老师和自己准备的发声材料验证声音产生、大小和高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情感与态度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大小、高低等直观经验,培养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合作活动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尊重。【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比较,体会声音的大小与高低。【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琵琶、二胡、鼓和黑豆、音叉、木鱼等;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统一的钢尺、橡皮筋;每位学生准备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教学过程】2一、情景创设,引出课题让学生欣赏我们学校民乐队的一段民族乐器演奏会(视频演示),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并让学生寻找视频中的有哪些乐器发出悦耳的声音,进而提出问题,进入本课——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五探”声音的产生“一探”乐器的发声部位先出示琵琶,问:“同学们认识这种乐器吗”?谁能让它发出声音?请一个同学上来弹一弹,让大家找出声音是从哪发出来的?接着再让学生找出二胡、鼓的发声部位。【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为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地指出乐器的发声部位,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让其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二探”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物体发出声音时的变化情况并填好实验表格。1、以鼓为例用观察法探索声音的产生。a、首先老师敲击鼓面,让3学生观察鼓面发声时的变化。(学生较难用眼睛直接观察到豉面振动的变化现象)b、接着老师在鼓面上放上黑豆,然后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设计意图:这样能把镜头拉近,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鼓面黑豆的变化情况。】c、最后老师再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豉面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