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方地区教案VIP免费

北方地区教案_第1页
1/6
北方地区教案_第2页
2/6
北方地区教案_第3页
3/6
课题:北方地区年级八下地理备课教师唐伯华审核使用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特征2.了解北方地区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情况。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第一课时环节教学过程个性优化设计预习结合练习册看书,并在课本中把重点内容画出来。创设情景导入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这些特点。合作探究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主要地形是什么?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1)找出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根据图片观察其特点。(2)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拓展:东北平原分布着肥沃的黑土,这里俗称“黑土地”,华北平原又成黄淮海平原,是由黄土高原下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因而又称“黄土地”。南方的丘陵地区是贫瘠的红壤,平原地区则的肥沃的水稻土。展示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及气候类型图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读图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大致降水量和主要的气候类型总结: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面积20%25%人口40%55%地形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东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河湖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南方、北方差异类型差异特征主要原因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水田为主地形、气候主要农作物北方:小麦、大豆等南方:水稻、油菜等气候作物熟制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气候传统运输方式北方:陆路运输为主南方:水运地形、气候传统民居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气候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随堂检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矫正补偿。一、单项选择: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开工建设,并将于2010年投入试运营。设计时速350千米,全程运行时间5小时。结合下图回答l~2题:1.京沪高铁经过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两大区域()A.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2.京沪高铁经过的两大区域的分界线是()A.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秦岭一淮河一线D.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3.古诗“小桥、流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北方地区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