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未预期到的副作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边际价值、需求价格关系、利润与亏损、市场与政府、货币、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阐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让我认识到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何看待问题。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第一,行为;第二,互动;第三,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行为的关注强调了优化和权衡,或者说取舍。“优化”意味着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而稀缺使得优化成为必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能澄清人与人互动中一些重要而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果说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那么群体互动的核心问题,就是个体计划的多种多样甚至互不兼容。我们通过优化以应对稀缺问题;至于需要与成千上万我们甚至不认识的人合作,则需要通过参与协调过程来应对。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时说明这两个方面:当上班族规划行驶路线、考虑何时并线、决定绿灯变黄灯时是加速还是减速时,他们是在进行优化或者说做出选择,即在特定的情形下做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决定。他们的行为通过一个过程得到协调,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所有人行为的简单加总。没有一个司机能够控制这一过程中所有人的互动,然而这个过程却能协调全部个人决策尽管这个过程从不完美,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成功地抵达目的地。这就使得我们思考“无意的结果”这一观念。每个司机都想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断做决定,都在路上与他人进行协作。但是整体的交通运行,却不是某个人有意设想的结果,不受任何一个司机的控制。要保证有序的交通,也不需要一个虚拟的中央交通调度员来指示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复杂的交通形态是自发呈现的,是人们“各顾各开好车”的无意结果。有人会问:“作为人们各自逐利行为的副产品而非有意设计的结果,这类有序的形态是如何产生的呢?”正是这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理论主张,你的选择和计划会改变他人可供选择的机会,而人们在交互中所产生的净收益会不断变化,社会协作就是对其持续相互调整的过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为的是解释秩序与协作产生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个体间的互动并无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对于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几乎一无所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其间人们根据各自期望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做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中与他人协作而做出决定。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他们在追求自己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中衡量取舍并进行优化。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优化,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收益,而对此净收益持续的相互调整过程协调了个体间的互动。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协作互动的时候,特别重视个体的选择。个体一直在比较期望的额外收益与成本,我们常常称为优化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还强调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影响我们选择的方式。产权是游戏规则的一个关键要素,它通过法律来指定稀缺物品的所有权。“社会产权”是指把所有权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但问题在于社会自身并不能做出选择或决策,只有个体才可以。私有产权制度把所有权指派给特定的个体,产权可以自由交易。正因为如此,私有产权能帮我们澄清不同的选择和机会,同时也构成了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二、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商品交换主要是所有权或产权的交换。产权用来规定谁拥有什么以及财产应该如何使用。如果一个社会体系有明晰的产权,且对产权交换约束较少,那么这个社会就能产生价格机制,以帮助那些追逐自己比较优势的人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市场过程能告诉人们他们的机会在哪里,这样人们就能利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