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几个途径教学实践中,我们普遍感到第一学段识1000多个字太困难了。但是课标规定要求不能不执行。如果教师善于运用好一定的识字方法,这个“难”是可以化解的。通过多年几轮的低段教学实践,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好的方法的,进行了一下总结:一、形象联想法比拟法,就是根据字形特点,将生字比拟成某种具体事物,使之形象化。如“竹”字的教学:“竹”字是一对双胞胎,哥哥和弟弟的模样差不多,只是弟弟调皮,翘起了一只脚。“伞”字的教学:“伞”字就象一把伞。“人”是伞面,“、”是伞撑,“?”是伞卡,“1”是伞把。二、图示法图画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作用于大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用画图识字,可使学生对要识的字产生强烈深刻的印象。例如: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0课《比尾巴》“猴”“松”“鼠”“鸭”“牛”“尾”“巴”等字,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认读生字卡上的字,巩固效果未必好。而我推荐学生读《奇妙的动物世界》等儿童读物,可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直接看到这些字词所表示的具体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形成正确的概念。三、猜字谜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把生字编成谜语,可以帮助学生在猜谜中识字。如“午”字,可编成这样的字谜:“远看像头牛,近瞧没有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又如教“也”字,可编成“有水可种荷花,有土能种庄稼,有人非你非我,有马走遍天下。”识字教学首先要立足于课内,但是绝不要忽略了课外。在当前环境下,识字资源非常丰富,课外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课外识字有哪些途径呢?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资源都可以用来识字,例如:姓氏广告、标语、牌匾、商标、校园文化、电视文化及课外阅读都是真实可感的途径,但不是说有了课外识字的资源,有了课外识字的途径,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加课外识字量的。我们发现,身处相同的汉字环境的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课外识字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比,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要在某个时间进行课外展示,在第一次展示里,A学生因为课外识4个字得到班级“冠军”,受到师生肯定后,他下次还会识5个、6个.......B学、C学生受A学生的激励,下次也会识4个以上的字去争夺“冠军”。如此的奖励,我们可以看到甲班学生课外识字普遍多。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课外识字的方法引导其实并不难,教师一是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二是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激励。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识字,快乐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