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帕提古丽`热西提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在现实与想象的强烈反差中唤起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进而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渡过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二、自学指导一思考讨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课文讲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五次产生幻象,第一次看到了大火炉,第二次看到了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奶奶,第五次看到了奶奶抱着她飞走了。小女孩最后冻死在街头。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4.按事情发展顺序提炼小标题(1)悲惨生活(2)美好幻象(3)冻死街头自学指导二: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各出现了怎样的幻景?(l)自由读第一次擦燃火柴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女孩寒冷)“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怎么理解?(小女孩家里穷,她不敢随便用火柴取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4.理解句子:“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5.小结自学情况。因为寒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饥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象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二、感情朗读“美好幻象”部分可采用多种方式读,要求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三、自学指导三(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是冻死的,“嘴上带着微笑”说明小女孩临死的时候很快乐。)(3)理解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谁也不知道···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谁也不知道”说明没有人关心她;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以死来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总结全文课文通过记叙一个卖火柴小女孩在打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是呀,同学们!美丽的幻想,残酷的现实!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如此美丽善良的小女孩竟然冻死在街头,无人问津,当时社会是多么冷漠!痛心之余,更多的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国度里,当危险与灾难降临时,人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和谐、美好。当堂训练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开头,写写你的心里话。2.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四、布置作业1、读几篇安徒生的童话。2、把故事讲给父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