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超前教育”的思考摘要:超前教育,又称提前教育,是指超出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把以后需要学习的事物提前学习。本文认为“超前教育”不等同于早期教育。目前,我国幼儿超前教育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问题,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本文针对“超前教育”愈演愈烈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家长和幼儿园提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早期教育的对策。关键词:超前教育;早期教育;科学;家庭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的早期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在满足于孩子只是学简单的儿歌,游戏;而是更加注重于孩子在智力潜能方面的开发。家长这种急躁的心态,导致幼儿的天性被摧残,失去童年本该拥有的天真快乐,这是家长片面的将超前教育理解为早期教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一、超前教育的内涵(一)超前教育的概念超前教育,又称提前教育,是指超出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把以后需要学习的事物提前学习。[1](二)超前教育不等同于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针对0-6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给予宝宝适当的感觉刺激,满足幼儿大脑发育过程所需要的学习经历从而更好地开发宝宝的智力。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智商,而是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开发潜能,是一种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单纯追求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的教育。有不少父母都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其实,二者有很大区别。首先,早期教育是对所有孩子都可以进行的普通教育,而超前教育则是针对某方面水平超常的儿童,为了达到比一般儿童更好的教育效果,将比较深层次的知识提前教给幼儿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超前教育。其次,早期教育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一种必须的教育,无论这个孩子是否有天赋。而超前教育则需要先挖掘孩子的天赋后,安排的一种针对性教育。二、我国幼儿超前教育的现状(一)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开始正式的学校教育前的一个集体组织,它是以游戏和保育为主,帮助幼儿适应群体,适应社会的一个组织,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有极大的影响。可是近年来,在幼儿教育领域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幼儿园的保教性质越来越倾向于教育的性质。主要表现在:1.在教学内容上,幼儿园大多开始采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注重拼音、汉字和数学等,要求幼儿每天做多少道算术题,抄写几遍拼音;开设各种各样的特长班,片面的追求知识的积累。并不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色彩鲜艳的图案,好玩的游戏为主。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大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领读,学生复读“灌注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走入了幼儿园的课堂而忽视了幼儿自主的学习、探究。3.在教学时间上,幼儿上课的时间不断增加,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不断被缩减,每天除了上课以外,放学以后还会留家庭作业,期中有考试,期末还会进行考试。4.在幼儿的行为要求上,更是将小学生上课的要求强加在幼儿园孩子的身上。上课不许说话,不许乱动,回答问题要举手,点名要答道,用这种硬性的要求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严重的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二)违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众所周知,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身体功能是脆弱的,心理发展是不完善的,在幼儿不具备系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以知识教育代替游戏教学是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过早的对幼儿灌输知识,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长时间的让幼儿机械的读、写、算,会杀死孩子的想象力,限制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影响孩子的创造力。超前的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比如,在幼儿园时,幼儿学会了几百个汉字,学会了几十首唐诗,在上了小学以后,当老师讲到这些知识时,幼儿就不会注意听讲,上课溜号、开小差,形成不良的学习方法。现在不少父母为了能更早的看到孩子受教育的成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不顾孩子的能力还处于积累阶段,一味的让孩子接受知识。幼儿不论时间还是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当父母只注重每天孩子学会了几首唐诗、认识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