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道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如何加强街道社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通过对街道社区流动党员调查,形成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基本现状通过对街道25个社区进行调查,目前现有流动党员156名。其中流出党员149名,流入党员7名。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近年来流动党员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一是数量增多。社区流出党员中以大学毕业生党员和下岗职工的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技之长。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和隐形党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市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内和全国范围内流动。主要集中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从业的行业则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等服务业为主。三是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虽然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但大多数流动党员因工作环境、待遇等原因,不断“跳槽”,形成新的不确定、难掌握的流动去向。四是管理更难。大多数流动党员在外人生地不熟,不愿亮明身份,有的流入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找组织嫌麻烦;社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怕麻烦,造成管理“双难”的现状。二、存在问题主要存在“四难”问题:一是去向掌握难。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二是活动开展难。流出党员远离所在社区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组织的活动。在当地又不愿亮明身份,多数外出党员不第1页共3页能参加所去地党组织生活。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落实难。在流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所在社区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有的流动党员党费由其亲属代为交纳。四是作用发挥难。外出期间对社工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社区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而且大多数流动党员不愿亮明身份,作用难显现。三、对策措施针对存在“四难”的问题,要着力破解“四难”,提高“四新”,实现“四化”:(一)着眼于破解“去向掌握难”,创新组织设置,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一是规范社区党组织设置。根据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社区党组织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人一挂钩。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地向原社区党组织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三是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可在党员流入地较为集中的地方,将三人以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持证流入党员及时编入党小组。(二)着眼于破解“管理落实难”,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一是明确管理责任。明确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健全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流动党员活第2页共3页动证》管理使用制度、检查监督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对流动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三)着眼于破解“活动开展难”,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一是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