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中小学特色教育的思考内容摘要: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当今社会高速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我国人才培养的手段——教育,却存在不少问题,教育在学生无奈、家长期盼、培训机构盲目追求和社会压力下正发生变化,甚至扭曲,教育工作者们正在干着有违初衷的“拔苗助长”的蠢事。为此,很有必要下一剂“猛药”提个醒,呐喊——救救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探讨对现代教育的一些思考。关键词:应试教育;高分;特色;奖励机制一、什么是特色教育“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髦话。在了解特色教育之前先理解什么叫特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一般的理解是:全面发展+特长=特色。那么,什么叫特色教育呢?特色教育一般是指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特色教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是在教育(德育)工作上,也可以是在教学工作上;可以是在课外活动上,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是在办学模式上,也可以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其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特色教育就是要使学校办出特色,结合本地实际和本校实际,发挥学校的特长和优势,除了全国统一要求的书本课程外,可自行设计特色课程,真正把学校办出特色,为变化发展的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人才。二、我区中小学特色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区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基本一样的,千篇一律,方式方法上基本是:老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课堂上基本教学模式是老师讲授式,老师讲,学生记,师生深度互动较少,老师讲授较多,偶尔的提问也没有针对性,往往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仍是我区目前普片的现象。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这种机械的、被动的、低效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老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维,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看看吧,现在学生背的书包有多重?小学生的书包家长都觉得重,初、高中的课本资料书包无法装完,一大堆放在课桌上,死记硬背的学习,永远无法完成的作业、题海。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一边批评古人“拔苗助长”有违科学的做法,我们自己却在拼命的“拔苗助长”,不是吗?现在的应试教育,就是忽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脱离了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强行超规律的魔鬼训练,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无自信、对学习失去兴趣和责任感,这不是“拔苗助长”又是什么呢唯高分是举,造就学校对学生考试分数排名,却永远满足不了家长的期盼、社会的要求,从而又倒逼老师、家长、学生、社会对教育的“加码”。层层加码,不断循环,于是,社会教育陷入了无休止的怪圈。我们意识到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效转变这种状况,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即从过去的强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授型教学”,向新课程提倡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互动型教学”转型。目前我区中小学特色教育仅在起步阶段,制约因素许多,学生学习、家长期盼、老师教学、学校管理、地方建设、社会发展等,无不动一“筋”而牵“全身”,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学生家长要求学校培养只要能赚大钱的“专才”,而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学校培养考试高分的“尖才”,所以,特色教育1推进缓慢。古人云:“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时代进步,特色教育势在必行,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要通盘考虑,极力推进,使内在因素需迅速加强,外在因素应积极完善。我区特色教育做得好的学校并不多,如骏威小学、新华中学等算是走得比较前的,但还能办得更好。这方面呼伦贝尔市做得比较好,该市要求学前教育以游戏玩耍为主、呵护天性;小学教育以写规范字为抓手、培养学习习惯;初中教育落实科普、培养兴趣;高中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开发潜能、启迪心灵。全市特色教育蔚然成风,已形成联校教研、“三位一体”教改模式、校课本、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外活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