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产业竞争优势分析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以下从国家竞争的角度,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分析我国茶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生产要素茶叶对生长环境,如温度、光照、降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我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茶业具有明显的资源生态优势,其茶区分布之广、茶种类之多,也是世界之最。中国的茶区地跨暖温带、亚热带和边缘热带,涵盖了长江南北19个省市区,茶园面积是世界第一;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生态资源优越,茶树种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茶区收集入圃保存的各类茶树种质资源已达2800多份,拥有培育茶树优良品种的基因宝库。中国的茶区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库区,人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茶类最丰富的国家,乌龙茶、花茶、普耳茶、白茶等只有我国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而其它产茶国只生产红茶和绿茶。二、需求条件国内外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任何一种产业中,本国市场对竞争力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需求表面看起来不如以前重要,但是事实上国内需求的状况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茶叶国内市场的整体来看,茶叶已经由供给短缺发展成供求平衡,到目前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从总的趋势看,茶叶消费由大宗茶为主转向以名优茶为主,由单一同质化传统茶转向多元化系列产品。而从国外市场条件看,目前全世界进口茶叶的150多个国家和地,我国茶叶出口主要集中在20-30个国家,有30%左右的国家我国茶叶产品尚未进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乌龙茶生产国和出口国,国际绿茶市场也以中国绿茶为主。中国茶叶有“绿肥、红瘦、特优”的特点。中国绿茶品质优良,其保健功能越来越得到的认可,深受世界消费者的喜爱,国际市场绿茶茶价历年高于红茶。用中国传统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名优茶、乌龙茶、花茶等特种茶更是一枝独秀。中国红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限,但中国的“滇红”、“祁红”、“宜红”等优质红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强。三、相关与支持产业特定产业的相关和辅助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对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茶叶产业链的上游是与之相关的茶叶机械制造业。目前,中国茶业正在按照安全、优质、高效的要求,朝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中国茶业的产业化优势日益显现,形成了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等优势茶业主产区,国内多数茶叶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创建自有的有机茶园和无公害基地。如,浙江金华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上万亩通过国际有机茶认证的有机茶园。国内茶叶种植、加工的一系列标准的推行和国外有机茶标准的引进,使茶叶的质量、卫生保障更加有章可循,提高了中国茶叶的整体质量水平。另外,茶叶饮料加工业、茶叶深加工产品、茶叶包装工业等的发展,支持和促进了茶叶茶叶的发展。茶文化、茶旅游的兴起,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而且对宣传产地茶叶,促进茶叶消费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茶叶储运、物流既有利于保证茶叶的品质,又有利于加快茶叶的流通,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受国内环境的影响,一国的某产业能获得竞争优势是因为该产业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能与本国环境以及该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很好结合。此外国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是该行业产生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高效率运行和健全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也有助于该行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茶叶生产和经营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经营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但大多数的企业仍处于传统型或家族型体制结构,规模十分有限,扩张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