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并且明确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所以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科学家的实验以及所提出的假说,通过模型构建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转变学生的接受学习方式,让他们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维,在合作讨论中有效学习,在评价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升华知识。通过模型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杜威“做中学”的理念。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在模型建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探究性学习。2.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2节,是前面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一个延伸与拓展,并且和本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有密切联系,为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所以,本节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把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的有关实验整理并转化为适合学生课堂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加强了科学方法教育。3.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4.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和规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4.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5.教学重点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方法)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知识)6.教学难点1)利用资料尝试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2)细胞膜流动性的有关实验设计。7.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教材,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而有序的资料,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师生共同合作构建模型,设计实验、相互评价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本节安排1课时。8.课前准备及用途实验素材:用数码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在生理盐水、蒸馏水、高浓度盐溶液这三种液体环境中的细胞形态,制作照片、视频。烟草植物细胞在高浓度盐溶液、0.16-0.2M氯化钙溶液、清水中的细胞形态照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如科学家的探索实验)及细胞膜有关的图示动画。细胞膜结构模型、学生分组及教师演示材料(磁性白板、磁性磷脂分子、磁性蛋白质分子、磁性多糖分子等):制作的磷脂分子与蛋白质的磁性模型可粘在磁性白板上,磁性白板竖起展示,可使全班学生大都看到模型。29.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呈现数码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三种不同溶液中(蒸馏水、生理盐水、9%的NaCl溶液)的三种形态照片;烟草植物细胞在去除细胞壁之后形成的原生质体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形态照片。提出问题:红细胞、烟草植物细胞在不同的溶液中渗透吸水、失水,从而呈现不同的细胞形态,那么这两种细胞吸水、失水都应该和细胞中的哪一个结构有关?(细胞膜)设计意图:利用动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吸水、失水的真实、清晰图片,瞬间达到震撼效果,所有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课堂上,同时产生了想学的强烈冲动和浓厚兴趣;利用学生已学的生物知识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2)第一阶段研究: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研究资料1:1895年,欧文顿(E.Overton)研究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演示实验:两支装有等量花生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