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廉洁主题征文范文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6点公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官廉洁主题征文范文,请大家参阅。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廉官做到了“执政为民”。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可以举出多若繁星的见宝不贪、见钱不馋、廉洁奉公、操守耿介的可风之士。在《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宋代,有人将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将玉“示以玉人,玉人以为宝,”故献的非同俗物,而是宝物。然子罕的回答是:“我以不贪为宝”。好一句“不贪为宝”。真是一字千钧,掷地有声。子罕他是如此坦荡地把自身的人格视作比宝玉更为珍贵之宝。有损人格的什么宝,都不如他的人格之无价宝更来得重要。“反腐倡廉”,每当我脑子里出现这四个字,心中总是有着万千感慨。“天地有杆秤,功过问百姓;甘苦心自知,来去两袖风”。拒绝诱惑做一名正气浩然的人民法官,当我想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当我把“正气浩然”和“人民法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心中油然想起这样一个人物:虽然跨越了千年时光,他的名字仍在青史熠熠生辉,他的故事还在民间悠悠流传。生前,他一身正气、铁面无私;身后,人们为他建祠立庙,树碑立传。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他是谁了,对了,他就是一代廉吏、清官楷模──包拯。虽然他没有驰聘疆场的盖世战绩,也没有博大精深的名篇巨作,但他却超越时空,朝复一朝,代复一代,一直受到人们的传颂和爱戴。为什么呢。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具有救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君不见,一代清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影响甚广。社会呼唤清廉,百姓呼唤清廉。清廉是一团圣火。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的光辉史册,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井冈山时期的“小米饭南瓜汤”,红军长征途中的啃树皮嚼草根,志愿军上甘岭上的“一把炒面一捧雪”……方志敏曾在牢狱中挥笔写下《清贫》,陈毅山道边含笑吟《梅第1页共4页岭》,杨靖宇牺牲时满腹的草树叶,毛泽东困难时期数月不食荤,周恩来一件内衣补丁打补丁,孔繁森两次卖血救助孤儿……重新翻阅一代廉吏包公、于谦感人至深的沧桑画卷,我的认识一次次得到升华,我的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礼;再次观看郑培民、牛玉儒先进事迹的教育片,我的热泪一次次涌上,我的心里一次次感慨……如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所言,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廉政文化建设是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向全党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新号召,中央出台的《实施纲要》,全力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奏响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在全社会营造人文环境,用远大的理想造就人,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这是时代呼唤。廉洁,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的有力工具。廉政文化建设的滚滚热浪,正如激浊扬清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神州在地,吹进了人们的心田。古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都证明小事不注意、不防止,就有可能招来大祸灾。我们提出“反腐倡廉”这个口号,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国家、社会,更加本固邦宁,更加国泰民安,才有这一“反”、一“倡”的举措。“腐败”与“廉洁”,从词义上解,是两个本质完全相反的名词。前者贬,后者褒。每个词的简简两字,却揭示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腐”则“败”,“廉”则“洁”。世界上若干事物,都存在着这种关系,为政亦然。法院的廉政文化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法官廉政文化也势不可挡。法官廉政文化是人民法官(包括司法警察、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政务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壮大的以“公正、高效、文明、廉洁司法”为主要内容的,融合法官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内容的总和。人,重在“守廉”——聪明的人不做不应当做的事情,廉洁的人不追求不应当有的财物。楚雄州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在办理一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时,当事人了10斤猪肉送给主审法官,经再三讲明道理后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