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名师的基本素养我特别欣赏特级教师张红老师的演讲。我认为她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她同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及时解决,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即使是错题,让学生自己找出错在哪里,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张老师和学生制定的言而有信,比如:她接的一年级,第一次上课就规定,无论是否讲完都不拖堂,如果拖堂会征求学生的意见,若不允许,一定要遵守诺言,听学生的。她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喜欢并爱戴的老师,源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她自己曾这样评价自己,“永远长着一张被学生欺负的脸”,但我人为,她在教学中,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这样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即便“永远长着一张被学生欺负的脸”,学生不但不会欺负,还会喜欢,更会崇拜。张老师的另一教学特色是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一起,并加以利用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次,他们学校的一对父与子去吃披萨,以前,他们要一份12寸的就够了,可是,这一次,没有12寸的,有6寸和9寸的,并且都打折,他们觉得很合适,就买了,但是吃着吃着,孩子的父亲觉得不合适,就向服务员要了纸和笔,通过计算,他们还得到了去赔偿。我想,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记忆终生的。这是一个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多么鲜活的事例呀!又如:51/3=?学生很容易说出来,但5.1/0.3=?对于刚接触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容易弄明白,但是,张老师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一部分学生能弄明白,但是仍然有学生弄不清楚,张老师能想出用510除以30得17,5100除以300得17,并解释,51个10除以3个10得17;51个百除以3个百得17等等,再依次向下推,学生很容易得出51个0.1除以3个0.1得17。学生容易找到规律了。张老师不论教什么样的学生,都能从学生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张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方法,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看了张红老师的《基于问题的教学与研究》这一讲座,我首先明确了什么是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正如张老师所说,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内涵就是:教师以研究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敏感的发现、提出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想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和语文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进行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研究,意义是相同的。张老师的研究案例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下面我就以习作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发现问题:学生进入四年级以来,对待修改自己的习作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出现了如下问题:1、完成习作之后,不愿意进行自我修改,常常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现象,个别学生还出现跑题的现象。2、面对教师提出的修改建议,无从下笔,或者应付了事。分析与对策: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1、对待习作不像一开始接触时充满兴趣,尤其是教材的习作要求有些时候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出现为了写而写的任务情绪。2、学生对于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没有形成清楚地认识,只是简单停留在找找错别字的层面,不会检查自己的习作内容是否符合习作的要求。对策:1、让学生了解批改一篇习作的方法。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批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加以指导。3、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学习伙伴的习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自己的习作时,学生们充满了热情和期待。他们的兴趣高涨,就像第一次练习习作那样全神贯注的了解批改的方法和步骤。他们认真地做着笔记,都想出色地完成批改任务。当进行批改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他们对照批改要求,逐字逐句的读着自己的习作,前所未有的认真。遇到拿不准的字和句子,他们也能主动查字典或者向我求助,一扫以前自我修改时应付的状态。批改完自己的习作,进行交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