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测设计注册工程师讲义1三、流水、海洋、湖泊、风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一)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地表流水可分为暂时性流水和经常性流水(河流)两类。1.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1)洗刷作用及坡积层(Qdl)大气降水或冰雪融化后,在倾斜的坡地上,形成面(片)状水流,沿整个山坡坡面漫流,把覆盖在坡面上的风化破碎物质冲洗到山坡下部,这个过程称洗刷作用。片流侵蚀及搬运的物质,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流入江河,一部分在缓坡或坡脚处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的花边,故称坡积裙。坡积裙的颗粒分选性及磨圆度差,一般无层理或层理不清楚,组成物质上部多为较粗的岩石碎屑,靠近坡角常为细粒粉质黏土和黏土组成,并夹有大小不等的岩块。坡积物最厚可达几十米。其组成物质结构松散,空隙率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在水中易崩解。当坡积层下伏基岩倾角较陡,坡积物与基岩接触处为黏性土,而又有地下水沿基岩面渗流时,则易发生滑坡。在坡积物上修筑建筑物时,应注意地基的不均匀下沉问题,应查明其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正确评价建筑物的稳定问题。【例19-24】坡积物的结构特征具有:A.棱角分明B.磨圆很好C.磨圆一般D.分选较好解坡积物是斜坡坡面流水携带到坡脚形成的沉积物,由于搬运距离近,磨圆度较差,其物质组成棱角明显,分选性较差。答案:A(2)冲刷作用及冲积层(Qpl)地表流水逐渐向低洼沟槽中汇集,水量渐大,携带的泥沙石块也渐多,侵蚀能力加强,使沟槽向更深处下切,同时使沟槽不断变宽,这个过程称为冲刷作用。冲刷作用使地面进一步遭到破坏,形成很多冲沟。集中暴雨或积雪骤然大量融化,都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暂时流水,一般称为洪流。洪流流出沟口时,坡度减小,水流散开,动能很快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石块沉积下来,形成洪积层。从外貌看洪积层多呈扇形,称洪积扇。洪积扇多位于沟谷进入山前平原、山间盆地、流入河流处。勘测设计注册工程师讲义2洪积层常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并常与坡积层、冲积层交互沉积在一起,形成山麓的坡积一洪积裙和山前洪积一冲积倾斜平原。【例19-25】洪积扇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是:A.物理风化为主的山区B.化学风化为主的山区C.常年湿润的山区D.常年少雨的山区解洪积扇位于山前山谷出口处,山谷坡面沟底分布的物理风化产物在强降雨形成的洪流冲出沟口后因水流失去沟壁的约束而散开,坡度和流速突然减小,搬运物迅速沉积下来形成的扇状堆积地形,称为洪积扇。因此物理风化的山区是形成洪积赢的一个重要条件。答案:A2.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在整条河流上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在河流的不同段落上,三种作用进行的强度并不相同,常以某一种作用为主。(1)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前者最为普遍,只有在可溶岩地区,河流溶蚀作用才比较明显。按其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下蚀也称纵向侵蚀,向河源方向侵蚀,向下切割河床,使河谷变窄、变深,破坏河底;侧蚀也称横向侵蚀,向河岸方向侵蚀,使河流变宽、变弯,破坏原有河岸。下蚀和侧蚀是同时进行的,但河流上游以下蚀为主,下游以侧蚀为主。①下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指河水及其所携带的沙砾对河床岩石撞击、磨蚀或溶蚀,致使河床受侵蚀切割而逐渐破坏加深。下蚀的强弱取决于流速、流量的大小,河流含砂量的多少及组成河床的岩石的软硬。流速、流量越大,下蚀作用越强;组成河床的物质越坚硬、裂隙越少,下蚀作用越弱。图19-29河流袭夺现象图勘测设计注册工程师讲义3下蚀作用在河流的源头表现为河谷不断地向分水岭方向扩展延伸,使河流增长,这种现象称为向源侵蚀。当某一条河流向源侵蚀,切断另一条河流上游,使水汇人时称为河流袭夺现象。如图19-29所示。②侧蚀作用:河流侧蚀是指河水对河岸的冲刷破坏,从而使河床变弯、变宽。河流产生侧蚀的原因,一是因为原始河床不可能完全笔直,一处微小的变曲都将使河水主流线(最大流速各点的连线)不再平行河岸,致使变曲程度愈来愈大;二是河流中的各种障碍物,如浅滩,也能使主流线改变方向。这样在河床弯曲范围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