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2学生交流。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4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自由读课文。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2自读体会、交流。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1)“皓月”是什么意思?(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3)齐读2——5小节。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1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学生思考、交流4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1)以各种形式吟诵(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古”查字典理解意思“婵娟”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3)对照解释背诵四拓展延伸,扩大阅读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2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关于训练材料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lìdòngrén)的_____(chuánshuō)。我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吴刚伐桂、白兔捣药。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上_____无嫦娥和吴刚,_____没有玉兔和桂树,那里是一个________(huāngliáng)寂寞的世界。(1)看拼音写汉字。(2)在短横线内填上关联词。(3)填空。①人们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关于月亮上的神话传说,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