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歌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所谓诗歌的形象就是作者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从近几年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主要从三大角度命题:鉴赏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对应学生用书p159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兼而有之,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类型:类型示例傲视权贵的形象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钟情田园的形象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爱贤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友人送别的形象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表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情怀。思念故乡的形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独处异乡,到了重阳节,分外想念亲人和家乡,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报效国家的形象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这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杜甫《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这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问题。渡黄河①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