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p196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的落脚点仍是前面提到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注重对诗意的理解,即对诗(词)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理解。我们在答题时,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者设置的错误点,就可以顺利选出答案了。选项常见设误方式如下: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的内容理解或情感风格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判断选项给出的诗(词)句理解或诗(词)人的思想情感是否正确。常见的设错类型有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对象错误、哀乐颠倒、情感风格判断错误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水调歌头①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注】①此词为词人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其曾隐居东山,故名。谢安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B.“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解析]B项,词句理解错误,此句中的“华”是“白发”的意思,应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答案]B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注】①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C.诗人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D.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解析]B项,“表达诗人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误,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答案]B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的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常见的设错类型有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诗人所看到的实景。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答案]D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