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教师考试必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2.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1.古代教育《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2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当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明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论第二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三节教育与文化(四)学生文化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性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于适应这些规律)(重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教学)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