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2)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2.进程(1)经济一体化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成欧洲共同体。(2)政治一体化①外交: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立法:1975年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3.影响(1)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2)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3)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特别提示欧共体的创始会员国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二、迅速兴起的日本1.原因(1)经济政策: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外交政策: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3)科学教育:政府加强投资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2.表现:20世纪6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3.影响:试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力图成为“政治大国”。特别提示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2)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3)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4)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三、中国的振兴1.发展历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2.地位作用(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教材补缺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一个重要表现。(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抗。(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和平中立。2.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主张(1)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图示构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五、两极格局的瓦解1.苏联解体(1)标志: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2)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2.东欧剧变: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相继发生剧变。构图解史苏联解体的原因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2)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4)俄罗斯:继承苏联政治遗产,加强改革,逐渐走出低谷。(5)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2.特点: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教材补缺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国际关系学术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