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教材解析本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标准建构的。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学情分析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4.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5.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6.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7.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8.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课前准备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学生发言2.教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学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教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切换到演示台教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学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教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学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学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教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教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教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3.教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学生:可以用量筒测量。教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学生:将黄豆倒入量筒。教师:(教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学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教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设计意图】根据《认识固体》一课的内容,从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入手,转而研究如何通过用工具测量来确知固体的占据空间和质量,初步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研究固体的混合现象做好准备。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一)提出问题1.教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