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13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教事业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情分析】本部分大部分内容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因此,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较少,基本上以选择题为主。从考查的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科技、教育方面。从试题设问角度来看,科技主要突出“成就”,特别是“两弹一星”;文学艺术主要考察“双百方针”;对教育考查重点是突出教育的阶段特点,要求考生回答我国教育方针发展的阶段特点。从综合的角度看,与本专题联系较多的是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成就。从热点的角度看,与本专题主要连接的热点是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嫦娥一号”的发射,航天员出舱和太空站建设可以与两弹一星和神州五号相联系,考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要求回答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另外,科教兴国战略也是一个长期考查的热点,注意联系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教育的经验教训。【知识结构】1〖难点释疑〗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重大成就表时间重大成就作用与意义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3年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2射成功的国家(2)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②党的正确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③邓小平多次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⑤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储备。(3)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新中国教育的探索历程时期政策成就1949~1953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十年“文革”时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宣扬“读书无用论”,迫害教育工作者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3出“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双百”方针的内涵: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而“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3)“双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