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州中学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俄国农奴制改革【课程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知识梳理】w.w.w.k.s.5.u.c.o.m一、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一)背景:1、经济背景: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2、政治背景: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威胁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3、思想背景:新思潮的涌动。(1)十二月党人起义;(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4、外因:对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二)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二、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一)改革的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二一九法令”。(二)“二一九法令”1、内容:(1)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2)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高价赎买,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3)大大加强了村社制度对农民的管理。2、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三、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一)性质:由封建地主阶级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二)影响: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推动了俄国在政治改革。在上层建筑进行的改革是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2、社会矛盾日益激化。3、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疑难解惑】1、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w.w.w.k.s.5.u.c.o.m(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2、亚历山大二世成功发起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