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教学设计课题《张衡传》课时2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范晔及《后汉书》。(2)梳理掌握文言知识及相关文体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1)学习人物传记写人叙事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2)采用质疑导读法,让学生在自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伟大科学家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重、难点1、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2、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学习内容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疑难词句的处理。2、探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文章重点记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二年级就学过一篇文章《数星星的孩子》,可见主人公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一文,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被郭沫若称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的汉代科学家张衡。二、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先学后教,当堂消化。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导学学案预习。)1、知人物:作家及张衡简介(见注解①及教参142页《张衡的生平及成就》。)2、识常识:文体常识:人物传记,包括传记特点及种类等。3、课前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⑴三辅、太学、五经、六艺。⑵管职升降与人才选拔:孝廉、公府、公车、举、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迁、转、出、视事、乞骸骨等。4、正读音:请大家认真听课文录音朗读,将生字词注音注在原文上。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断句。提示学生读全文,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的读音。5、释词义:⑴重点词、疑难词,依据书下注释理解词义,进而理解句子含义。⑵通假字:①员径八尺(员通“圆”)②形似酒尊(尊通樽)③一时收禽(禽通擒,擒拿)⑶古今异义词①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能走路。)②衡下车(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⑷活用词: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三、问题设置: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归纳,教师板书)明确:⑴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张衡的学业、品德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⑵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2、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1)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3忧国忧民,作《二京赋》,收拿奸党。(2)其“才”高于世表现在○1善属文○2善机巧○3善数学○4善政事。3、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让学生联系文章原句多角度探究问题原因。教师巧妙运用质疑导读法,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逐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文句自己组织答案。)师问(1)张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在文章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说明其中原因。生答:张衡“少善属文”。游三辅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因———————————果联系上下句道出各种原因概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教师顺势引导启发:(2)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生:“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不慌不忙,镇静,淡泊宁静。译文注释为: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启发(3)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生:“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概括: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生:“精思博会,十年乃成”“尤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