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教学难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检查自学效果】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这一时期法家的代表有商鞅等人。二、商鞅变法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三、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四、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富国强兵五、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六、商鞅变法的措施: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推广县制③统一度量衡③制定秦律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1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七、商鞅变法的特点: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八、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基础检测反馈】(A)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D)2、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3、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A)4、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④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重点归纳与分析】【史料探究】1.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6分)——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巩固练习】3(A)1、《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C)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