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201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6.1.1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但是,要充分利用课本人物素材,写出“大千中脱颖而出,寻常中卓尔不群”的中考满分作文来,除了熟悉这些人物素材资源外,还要配合精妙的构思技巧。一、演绎古今对话考生对自己要演绎的某个素材,可以多角度的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并通过虚拟场景、书信交流、对话访谈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故去的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在内容主旨上,可以不再现大家都熟悉或课本里出现的实境,但要将意蕴蕴含在文章言辞的深处或所写的形象里,让读者“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透过字面的意义感受丰富的内涵或哲理,窥见文章的灵魂。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因为闪现创造的火花,尽显飘逸洒脱,而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但是,演绎对话务必注意一点,那就是——想像必须合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天空”,所演绎的内容一定要符合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背景,所想像的人、物、事应该在情理之中,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借鉴实例:我带着疑问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朦胧间我感觉仿佛有人在轻轻地敲着我。我揉了揉迷糊的眼睛,一位穿着长衫的人站在我的面前。“这不是孔乙己吗?”我不禁叫了出来,他点了点头。我好奇地追问道:“你不是已经……”孔乙己叹了口气,略带忧伤地说:“我是死了,被那些冷漠麻木的人害死了。这也怪我自身的迂腐,不过幸好周公收留了我,不至于让我像孤魂野鬼一样。”孔乙己叙述完了自己的遭遇后,便问起我。我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说:“其实我在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孔乙己好奇地问。“……我的一片天空。”我脱口报出。(江苏省扬州市一考生《时代赋予我的天空》)二、翻案文史人物对于一些在课本中涉及的文史人物,考生可以大胆标新立异,转换角度,活用素材,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站在相反的立场上向传统观念发起质疑并做到“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省的观点,达到对课本素材的创新使用的目的。这样的文章,将会显得新颖独特,让人信服,令人叹赏。但是,考生一定要注意,所谓的“翻案”并不是简单的翻案,历史是严肃的,客观的探求历史真理需要严密的考证,不能随意翻案、瞎编恶搞,哗众取宠,肆意歪曲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妄想剑走偏锋,把历史黑白颠倒,以博取一时的“眼球分数”,那只能就是死路一条。借鉴实例:西门君:你好!我是潘金莲!收到这封信,你一定感到很意外吧?的确,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月之前,连我自己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今天,我给你写信这件事情却真切实在地发生了。要问为什么吗我只能对你说:是你,为我即将死去的情思能够高飞,铺设了足够长的助跑线。所以,我情不自禁要对你这样。……潘氏金莲即笔(陕西省一考生《你为我情思的高飞铺设了助跑线—潘金莲给西门庆的一封信》)三、组合名人作证我们经常和课本相伴,出现在课文里的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文人墨客有很多。在考场作文中,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者表达某一个观点时,我们不妨独具匠心,从不同角度把一些与自己要表达的立意有共同点的名人归纳组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人掌故典故、诗词、名言警句,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应或人文精神。这样不但对文章形式的一种创新,也更能展示这些人物的魅力,使文章尽显古朴之味、典雅之气。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种形式中,考生需要首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主旨,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或论证,自然而巧妙地将人物与材料连接在一起,做到自然明快,水乳交融。如果在这一点上处理不好,就及有可能被阅卷老师猜测为“套用”之作,得不偿失。借鉴实例:闲暇之时,总喜欢捧着一本诗集,细细地吟诵每一篇小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安静闲适的天地。与李白对饮……与龚自珍共舞……与普希金同行……(湖北省荆州市一考生《让生命的火光照亮生...